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行业新闻国际资讯
国际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资讯
当美国Biotech破产数量创新高
作者:氨基君   来源:氨基观察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1459

 太阳终究会出来,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即便是上市公司。

 

2023年,美股上市的Biotch破产数量飙升。截至9月末,已经有28家生物技术公司破产,这一数字超过历年。

 

图片来源:氨基观察

 

如上图所示,2020年已经是过去10年破产事件最高的年份,但也“不过”20家。而不出意外,今年破产的Biotech数字还会继续上升。

 

毕竟,还有部分Biotech当前只是试图做最后的抵抗,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前夕。

 

这一轮的资本周期,参与者更多,最终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更丰富。在这个美股Biotech破产公司创纪录的年份,又能给中国Biotech带来哪些启示呢?

 

 

01

 

创新快速发展的必然

 

Biotech破产的直接导火索是投融资活动的骤降,但也有行业本身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来说,破产企业数量飙升与创新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2010年以来,美国生物科技行业经历了多个浪潮,比如ADC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抗体药物进入多抗时代、基因细胞治疗浪潮的掀起。

 

这也使得,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不管是肿瘤还是自身免疫疾病等热门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于是,成千上万的Biotech在更多的无人区进行探索。

 

但创新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Biotech在无人区探索的同时,也直接暴露在了风险之下。

 

风险增加的同时,成千上万的Biotech的出现,也意味着行业的竞争空前,这也加速了Biotech在创新层面的内卷:他们需要更多“骰子”才能获得成功。

 

但每一次“掷骰子”都需要资金,这直接加速了Biotech资金的消耗。虽然,这些追求更大梦想的Biotech管线仍有价值,但在资本寒冬下变得难以为继,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总的来说,这些Biotech的倒下指向一个事实:难以摆脱的反摩尔定律,正让医药行业向上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02

 

创新和创造价值的均衡之道

 

倒下的选手越来越多,Biotech或许是时候思考:对于一家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到底是创新重要,还是创造价值更重要?

 

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资本寒冬下,最先受伤的必然是虽然足够创新,但却不能在短期内创造价值的公司。这一点,细胞疗法的潮起潮落最为典型。

 

2017年,CAR-T疗法进入商业化元年,彻底点燃了细胞疗法赛道的热度。全球范围内,大批初创公司,带着梦想与资金入局。

 

遗憾的是,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及技术瓶颈的存在,让很多企业满怀信心而来却带着遗憾离开。

 

已经在美股上市的细胞疗法公司的处境都不容乐观。除了传奇生物依然坚挺,FATE、Allogene等曾经名声显赫的公司,如今股价均经历了“膝盖斩”。

 

细胞疗法也是破产潮的重灾区。随着经济的持续萎靡,投资者变得越来越务实,更关注真正创造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看起来创新的东西。

 

任何时候投资者的态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对于生物科技行业来说,Biotech却没有那么多调整的机会。

 

这也要求它们,在一开始就要有清晰的战略意识,以避免传统Biotech的缺陷而能够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得更远。换句话说,如何均衡创新和创造价值,是每一家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03

 

有限弹药如何规划

 

就眼下而言,大部分Biotech一个更务实,也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弹药如何规划。

 

有市场人士表示,现在不应该是基于未来1年的发展去规划现金的使用,而应该是3年。这也意味着,寒冬可能还要持续很久。

 

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准确。从融资环境来看,目前能够看到了好转的迹象。例如,在9月份,生物科技公司Neumora和RayzeBio,同一天完成了上市招股工作,并且这两家公司融资额分别达到2.5亿美元、3.11亿美元。

 

RayzeBio募集到的3.11亿美元,是今年生物科技行业的第二大IPO,Neumora也位居前列。这些信息无疑能够释放积极的信号。

 

但客观来看,当前的融资环境对于大部分Biotech仍然是极大的挑战。不管是Neumora和RayzeBio,还是今年其他上市的Biotech,大部分都有后期的管线,拥有相对更大的确定性。

 

也就是说,大部分管线仍处于早期阶段的Biotech,或许还要“熬一熬”。基于这一角度,当前做好最困难的准备,也在情理之中。

 

国内Biotech大概率也是如此。A股IPO收紧,港股市场情绪依然低迷,大部分企业难以做到开源,那就只能继续节流。

 

一个客观事实是,Biotech面临的挑战仍在逐步升级。节流模式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节流的同时,确保核心管线的研发不会受到影响。毕竟,创新药领域向来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对于所有Biotech来说,这一轮周期都变成了一场综合能力试炼:致胜因素将不再只是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还有它洞察市场需求、开发与之匹配的管线,以及做好临床转化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药品价格315网  |  千虹医药招商网  |  东方医药网  |  yy99医药网  |  818医药网  |  CPhI制药在线  |  中国医药联盟网  |  健康世界网  |  国家医学考试网  |  中华中医网
版权所有:北京康睿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www.kangrx.com | ICP备案号 : 京ICP备202301768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8号B座4层 电话:010-53675386 传真:010-65735166 邮箱:kangrx999@126.com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