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雪梅
来源:医学界
发布时间:2025-04-10
点击:1193
2024年1月,拜耳宣布启动全面的运营模式转型。如今,转型成效逐渐显现。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拜耳全球营收达到466.06亿欧元,同比增长0.7%。作为拜耳核心业务之一,处方药去年实现181.31亿欧元销售额,同比增长3.3%。拜耳集团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在3月召开的财报新闻发布会上称,2025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站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拜耳处方药业务有着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4月1日,拜耳处方药于其总部举办了“2025年全球媒体日”。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在会上介绍,2025年是拜耳处方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市年,公司将向市场推出多款具有重磅药物潜力的突破性产品。他还承诺,拜耳将持续投资中国市场。“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例如通过与中国公司合作加强了我们的研发管线。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寻找新的机会。”Stefan Oelrich告诉“医学界”。
Stefan Oelrich在“拜耳处方药2025年全球媒体日”活动期间致辞
拜耳将2025年视为其“关键转折点”,原因之一是旗下抗凝血明星产品拜瑞妥®(利伐沙班)受专利到期影响,导致其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滑14.7%。“专利到期是制药行业的常态,但拜耳的应对方式不是收缩,而是以创新产品组合发起反攻。”Stefan Oelrich表示,2025年,拜耳将推出具有重磅药物潜力的6款产品,并在未来加速扩展现有产品的适应症。据Stefan Oelrich介绍,近年来,拜耳在肿瘤学、心血管疾病和细胞基因治疗(CGT)三大领域持续布局,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肿瘤学领域,拜耳的研发管线中,近三分之一的新分子实体聚焦于此,涵盖临床开发的所有阶段。目前拜耳正在推进多个创新和差异化项目的临床开发,包括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TRT)产品组合。前列腺癌药物诺倍戈®(达罗他胺)在2024年9月跻身“十亿美元俱乐部”,成为拜耳肿瘤管线的增长引擎。今年1月,拜耳在中国提交了该药的第三个适应症申请,这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市场覆盖范围。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拜耳正积极扩展其心脏病学产品组合。公司推出了Beyonttra®(acoramidis),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的药物。此外,拜耳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抗血栓疗法——asundexian,旨在预防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同时,拜耳计划在年底前推出慢性肾病药物可申达®(非奈利酮),该药物将用于治疗常见的心力衰竭(心衰)。据了解,可申达®是唯一一款针对盐皮质激素受体(MR)通路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证实具有心血管益处的药物,去年该药销售额4.63 亿欧元,同比增长71.5%,成为拜耳在心血管领域的新支柱。“我们相信可申达®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增长。”Stefan Oelrich说。在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拜耳此前通过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AskBio和BlueRock,奠定和扩展其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2024年,AskBio又与国内医药公司信念医药达成合作,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肝脏靶向治疗途径实现创新基因治疗方案的疾病领域。Stefan Oelrich坦言,CGT是一个高风险领域,研发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失败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他同时指出,一旦CGT取得突破性成功,其潜在的医疗效果和商业价值将远远超越传统药物。因此,拜耳将坚定不移地加大在CGT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这一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除了上述领域,拜耳还在持续拓展其他赛道。例如在女性健康领域,拜耳计划推出非激素类创新药elinzanetant,用于治疗更年期女性中重度血管舒缩症状。Stefan Oelrich介绍,该药预计将在2025年首次上市,为更年期女性提供一种非激素治疗选择。在眼科治疗领域,EyleaTM 8mg以其更长的治疗间隔,将有望成为其已获批适应症——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新的标准治疗。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在审评相关研究数据。中国不仅是拜耳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Stefan Oelrich指出,拜耳正在通过多元化合作,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例如,拜耳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设立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和拜耳Co.Lab共创平台,驱动中国生物医药全链生态创新;2025年3月,拜耳与浦合医药宣布,双方就浦合医药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剂达成全球许可协议,拜耳获得开发、制造和商业化MTA协同PRMT5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此外,拜耳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源头创新及新药研发转化,先后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科研合作。今年4月1日,拜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揭晓2024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截至目前,共有超过220位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及青年学者获得“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等奖项。除设立中国科研合作奖外,拜耳与上述两家科研机构所建立的科研合作已累计开展105个研究项目。近年来,中国政府发布一系列扩大开放和提高投资水平的政策,加快释放对医疗等多个行业的利好。例如,2025年2月,商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2024年9月,中国宣布了两项重大政策调整,包括在四个自由贸易区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以及允许在九个特定地区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对此,Stefan Oelrich表示:“这些政策将促进我们与中国本土合作的深化,营造有利于创新药物开发的环境,并促进国内外公司共同拓展创新和生产生态系统。”对任何制药公司而言,创新风险始终是首要挑战,Stefan Oelrich坦诚地表示,拜耳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但他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我们去年在研发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九项晚期临床试验均取得了积极结果,这些进展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产品或适应症扩展。”Stefan Oelrich说。2025年是拜耳转型的关键之年,也是其迈向未来的重要起点。在全球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拜耳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战略布局,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并积极投资中国本土项目,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推动中国医药创新贡献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